来源:中国旅游报
近年来,上海滩装修豪华、风情各异的高标准酒店愈建愈多,全球各地的品牌酒店也纷纷亮相申城。但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些国际品牌酒店在申报五星级酒店被上海市星级评定委员会一次通过率很低,有的多次整改还没有通过上海向国家星评委“同意推荐”关。记者手中的数据是,自2009年以来,上海先后有10家国际品牌酒店申报五星级酒店,但仅豫园万丽大酒店一家是一次讨论通过,换言之,一次通过的“达标率”仅10%。
究竟是星评委的关把得苛严,还是这些酒店在建造和试运营阶段确实存在问题?记者曾多次随星评委委员前往申报酒店实地评审,在观察中寻求答案。
重视集团标准,忽视国家标准
1988年诞生的我国星级饭店评定标准,历经3次修订,现为2003版的标准,主要从硬件和软件对酒店进行打分。要顺利通过星级评定,作为刚性指标的必备项目缺一项都不能达标,同时还必须达到规定数字的选择项目。
星评员在对外滩一家装饰风格非常现代派的奢华酒店进行星评全面审查后,填写的结论竟然是“必备项目缺13项,须达到33项的选择项则缺2项”。
这么一家国际大牌明星都争相入住的奢华酒店与我们国家五星级标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对此,国家级星评员、上海旅游业协会饭店业分会秘书长裘永强给出了他的解释:“这家饭店在建造和运营中只顾及了他们国际品牌酒店的集团标准,而忽视或疏忽了中国五星级饭店标准对饭店软硬件的刚性要求。”
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其客房门后未安装门闩保险链、在卫生间也没有安装110伏和220伏的不间断电源插座、本应面向住店客的紧急医疗救护资源被移到了员工后台区,与员工医务室合二为一……
记者还了解到,这种建造时仅以国际品牌集团标准作为考虑依据的现象在上海还真不少。如我国国家标准附录A中对衣橱内的衣架要求不少于12只,可得1分,但一些国际品牌酒店的标准是8只,因此无法得分;五星级标准要求所有房间都提供开夜床服务,但某国际品牌的集团标准只对行政房提供开夜床服务;有些酒店对卫生间改造时,将浴缸改成冲淋,降低了高星级酒店对舒适度的要求等。
“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有自己的管理要求,这无可厚非,但集团标准只能高于我国的五星级标准,而不能低于我们国家饭店标准对参评饭店的门槛要求。”另一名上海市星级检查员、市旅游局管理处副处级调研员缪佩珍重申了我国五星级标准的严肃性。
重视国际化忽视本土化
若把一些国际品牌酒店未达到国家五星级标准的“缺项”做一个分析,不难发现有一个倾向,就是过分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土化,甚至犯了很常识性的错误——缺少对饭店所在国的官方规定和官方语言的应有尊重。
星评检查员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国际品牌酒店内的标识很多,有的造型设计非常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但并不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共图形标识;有些客房内的设备很先进,但开关上只标有英文,没有相对应的中文;在酒店餐厅黑板上的菜单,也只见英文,若是中国客人,只能看图点菜;客房设备使用说明,没有中英文对照等等。
“这种情况在国际品牌酒店中不是个别现象,过去饭店的主要客源是海外客人,还应付得过去,但现在持中国居民身份证入住高星级酒店的比例不断升高,这种只标英文、不标中文做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上海市星评委委员,上海旅专副校长朱承强从市场的角度也指出这种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星评咨询亟须专业化
事实上,所有参评五星级的酒店,几乎每一家从工程设计、从业主的第一个要求开始,都知道要盖一个五星级、甚至要盖一个高于五星级的酒店,那么他们在建造之初就没有对今后的“参评”进行考虑吗?
“我认为问题出在上海没有一支这方面的专业的咨询师队伍,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咨询公司。”也是上海市星评委办公室主任的裘永强给出了他的思考。
据记者调查,国际品牌酒店的管理方一般都在酒店建造时就参与了前期管理,而且把集团一些标准融入到建造过程中去了,但唯独对我国的五星级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尽如人意。为了补救,一般业主方会邀请一些饭店业人士给予一些专业意见,但基本上属于“朋友帮帮忙”的性质,很难给予全面、系统、专业性的咨询意见。特别是当这些咨询意见与国际品牌酒店的集团标准有矛盾时,业主往往会迁就“国际标准”,导致了在评审后的整改中发生改造费用,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这些冤枉钱是否在呼吁和揭示上海应该出现星级评定方面的专业的咨询公司呢?对此,裘永强表示认同,“我认为有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士要比业余化的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朋友帮忙咨询要来得好,不仅规范了咨询中介市场,也可让饭店企业少走弯路。”
记者从市旅游饭店业分会了解到,目前上海五星酒店有38家(不包括已向国家星评委申报的6家),在今年开业的按高星级标准建造的酒店不下30家,明后年它们都陆续进入高星级酒店星级审评阶段,那么,这个专业咨询服务市场无疑是很诱人的,关键看这块奶酪就看谁来先动,谁有能力来动,行业协会将出台什么措施来引导饭店专业咨询服务业的发展。